電影院店員:「先生,不好意思,現在人潮擁擠,麻煩請你排隊好嗎?」
路人甲:「別人也是這樣插隊阿,為何他行我們就不行,你們店家有差別待遇囉?」
電影院店員:「先生,真的很不好意思,我們的監督不周,但是還是得請你排隊,如果每個人都像先生一樣,會亂了秩序的。」
路人甲:「OKOK,別人作了沒事,我們作就是不應該,看場電影還要受氣,何苦何苦?算了,我們去最後面重新排隊吧。」
路人甲的女友:「別鬧脾氣了,等你真的賺大錢當了VIP,有誰敢惹怒你,到時候看電影還免費呢,你喔你,好好工作比較實際吧!」
此時,電影院店員的朋友從一旁的員工側門進入影廳,大喇喇的進去,大喇喇的無視排隊人潮,大喇喇的享受完一個小時半的電影。
其實我們都不經意的活在秩序架構裡頭。排隊對我們而言是一種禮貌上的必需品,就像錢包一樣的重
要,因為一旦你沒了禮貌,大概生活會比吸毒進去勒戒所更來的慘痛。因為,我們都透過禮貌去看待
一個人,同時我們也這樣的被看待者。無論是看待者與被看待者,其實在一種架構中都是產物,有天
我們輸出了禮貌的訊息物,收回了心中想要接受到的輸出物─「回應」。這「回應」有好有壞,重點
在這套架構之中,我們怎麼去生產了它。焦點皆出自於架構的吸收與吐出。
這套架構,大家都會用,並且都身體力行的去用,還天天都在用。舉凡上廁所、看電視、吃飯,我們
都脫離不了這套架構。怎麼說呢?舉個上當代思所閱讀文章例子來說明,我們都愛乾淨吧,在「飯桌」
上也都只有香噴噴的大餐,若有一天,在吃飯的同時,在桌上放了一雙剛買來的「新鞋」,試問煮飯
的媽媽們、吃飯的孩子們、撈叨的爸爸們,誰能夠安心的在「新鞋」旁吃飯,只因為鞋子是我們生活
中印象的骯髒物體,所以我們判斷了它─不乾淨,並且糟糕的是,在普遍的生活共識中,鞋子是臭的。
那麼「新」的鞋子就該被賦予骯髒且又臭的價值嘛?所以,「新鞋」在這套架構中,被人們輸入了骯
髒與臭,所以輸出了不乾淨,因此判斷這項物品不能放在飯桌上。
那麼又是誰建立了這套架構呢?是煮飯的媽媽、吃飯的孩子、還是撈叨的爸爸,我想這些都不是,因
為上述三者都只是架構中的系統附屬品。因為打從我們生下的開始,就被界定在一個你想跑也跑不掉
的社會中,而這社會永遠會有人來幫你決定一切。出生要哭、長大要唸書、去工作就要付出。而玩弄
我們的這個社會,更是一些數不完的架構所組成的。出生要哭,是因為你體內的架構說你不哭就得死
、長大要唸書是因為環境壓力的架構讓你不得不去唸書、去工作要付出是因為責任倫理的架構要你為
這世界多付出一點。那麼...誰又能決定為我付出?
這套不成文的規矩,就是有種沒來由的無俚頭。讓你我他都必須為了架構而付出既定的秩序。
所以,老師就告訴你們看電影要排隊要排隊要排隊!!!你有沒有在聽,你沒有在聽嘛,所以才從最後
一個開始排起,怪誰,怪老師嘛?除非你有本事從走後門嘛,怎麼走,就去認識電影院的員工阿,不
然來認識老師也可以,老師可以帶你去認識電影院老闆阿。XD
誰決定了這個架構、社會與秩序。這答案其實很明顯。
公告版位
正在從無名搬家中....
- Dec 26 Tue 2006 02:49
秩序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