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雲門舞集排練場的一把火,燒出了長期被漠視的文化產業們的心聲,國際泱泱知名的表演團體,排練的場地如此不堪,說是台灣奇蹟也不為過。儘管我未曾去看過任何一場雲門舞集的表演,但是我卻知道「水月」這個最為著名的表演,因為錢的問題,使得我很難去參加這樣的高級的表演,可能會有人說精神的食糧其實也是很重要的,只是在「經濟不允許」的前提之下,我的肚子確實比精神來得重要許多,儘管我的肚子已經不小了。
當然,總統大選要到了,可以想像的是兩組候選人必定會針對社會上的各種事件來進行說明,並進一步向人民宣告自己本身的政策,雖然馬、謝二人到底誰能夠獲選總統仍是未知數,但是出爾反爾的事件在台灣政壇上一再出現,那要人民去相信台灣的政治人物所有的言行,也必然會受到相當程度質疑。
那麼藝文界的質疑,來自針對補助的款項之不足,文化政策長期受到壓迫,使得比率無法有效提升。這又回到了首段的論述,再肚子都吃不飽的假設下,精神只能先擺在一邊。所以這樣比較之下,經濟政策自然會更受到許多人的注目,也所以無法讓人相信究竟文化政策這塊領域,究竟是真的政策,還是又一項政策的文化?
兩位候選人都說明要提高未來藝文政策的補助,但是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藝文政策的補助來自於多少,或是錢從哪裡來?真正的問題是文化能夠給予人民什麼樣的享受,如果未來能夠靠文化吃飯,自然地所有跟文化有關的產業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,因為能夠賺錢,才是最大的前提。因此,必須要將所謂的文化分門別類,成為文化事業跟文化產業。文化事業在國家的經營進行整體國家文化的營造;文化產業則因為民間經營之下從事勞動價值轉換為資本的活動。
所以再馬英九的文化政策之中,也提倡了許多文化產業的說明,儘管那些項目跟龍應台於2008年1月再中國時報所發表的文章〈 台灣未來,一塊三毛? 四大問就教於總統候選人〉中相差不多。不過就龍應台以前在台北市曾任文化局長一職,其實也可以知道馬英九與龍應台之交好程度。不過我對於馬與龍所共同提出的「台灣書院」這個東西,實在很質疑其效果。說要以台灣文化作為輸出項,卻無法面對的是台灣文化其實根源於中國,在某些「特定族群」與「媒體」的鎖定之下,我也不太能理解能夠完全切割中國與台灣的文化根基。
其實,林懷民的怒火,不僅撼動了政治的高層,也真的讓人民看到了幾天的新聞版面是有關文化政策的事項,這在某個程度來看的確是個好事情。對我來說,文化政策不僅是未來要畢業的必要選項,也是想要謀生的工具,所以我會重視這塊政策的領域。其實文化產業要壯大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展演的地方、以及排練的地方,為什麼呢?
這一點,讓我想到最近炒得很火熱的話題:九把刀與新店高中學生之間的官司,詳細內容我就不說明,這兩位的作品我的確沒看過、也沒時間去看。不過在BillyPan的Blog也引用了許多資訊寫成一篇「後現代書寫」的觀點論述,其實我還漫認同他的觀點,因為早再結構主義的學者羅蘭巴特,就已經提出文本理論中所謂的作者已死的理論,因為「讀者之生必須以作者之死為代價」。
簡單的說就是早期在文學批評的角度來看,以往的我們都習慣在「文本」上找尋一切可得的線索,因此找到源頭,就是「作者」,透過作者的一切去看待這個文本的產生。所以以前的文學批判都會是第一人稱。但是現在已經不同了,因為在文學的創造之中,我們都再創造新的文本,經過一次新的閱讀,都能夠重新檢視並產生新的文本。所以作者已經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後續的延伸。同時讀者可以以任何自由的方式進入閱讀,解構文本之中讀者求得更多的解脫。
回過頭來看,不管是傅科、羅蘭巴特還是史碧娃克等結構主義者的學者觀,都在解構所謂的文本,說明讀者就是作者的反應寫照,作者在完成作品的時候,就已經對於這個作品沒有連結,剩下的都交給讀者去面對、去建構。因此,九把刀與新店高中學生間的「文本」,是誰先寫的也變得不是爭論的核心,而是要轉換成一種心態上的面對,對於整個文本的建構,全然的說明自己的創作,在於大量資訊的消化之下,轉而產生文本。
因此,為何文化產業這麼需要排練場、展演場,就是因為要將「創作」告訴參觀表演的人們,說明這項作品的想法,並由觀眾的投射,轉換一種進步的原動力。也因此,「表演即創作」這句話是有原因的。有個例子,有一天文茜週報曾經報導了雲門舞集在北京的表演所發生的狀況,「表演開始的同時,北京觀眾竟然拿起相機拍照」,這對於林懷民所抱持的文化水平相當衝突,因此林懷民喊:「卡」,當場給北京民眾一個教育,說明再表演開始的同時,全體觀眾都應該要安靜的觀賞,而非大肆逕行而為。的確,北京民眾是上了一課。同時林懷民也學到了一課,原來社會上還會存在這種行為,不管你允不允許,都應該尊重創作者的想法,給予相當程度的對等尊重。
故,或許林懷民會因為這個案例,從新改寫出另外一種的表演,從表演之中教育人民對於文化展演中所應該有的尊重。這雖然是個自己的預設,但的確可以化為行動。
文化不應該是口號,是行動。當下看到不對的行為,就該制止。當下看到火災發生了,就應該想到為什麼雲門舞集會在這邊產生國際知名水準的舞蹈表演。政策的推出,不應該只是喊喊,應該想想人民真的需要的是什麼。馬英九的文化政策的確是相當可觀,但同時也讓人質疑其完成的想像。當然,文化觀光部一定要形成,不然再分散子彈去打鳥,根本於事無補,只是在新聞傳媒上,也應該讓出一部分的宣傳組織進入文化觀光部。宣傳與文化、觀光應該要結合,不然內政部掌管古蹟保存、教育部掌管藝術教育、文物保管等,新聞部掌管文化傳媒。多頭馬車的效果一定不好,這是用膝蓋也想得到的,只是在結合這麼多元的組織部門,可以在一年之內成立,我也是漫懷疑的,阿扁大總統喊了很多次口號,八年沒看到一個影子了,希望這一次不會又是影子出現了。
在蘇明如《解構文化產業》這本書之中,其實就提到了文化部形成的必要原因以及措施,需要中央集權化(即成立文化部門),在從中地方分權(由文化部因應個別案例以發展),而所有的問題都在於「共識」必須要形成,才能夠有下一步的動作,只是這種「共識」不知道在三月22號之後,還會不會有,就令人期待了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