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宋楚瑜:「恭喜馬總統。」
馬英九:「那你要哪一個位子(拿筆)。」

這段話是我仿照謝長廷的文宣廣告所KUSO出來的,其實也是我對這場選舉結束後最深刻的印象,3月22號當天馬英九確定獲選中華民國總統之後,就看到他在發表勝選感言的背後,宋楚瑜的臉似乎陰魂不散的搭在馬英九旁邊。原來,競選的時候可以不幫忙,等到選贏可以來插花;原來,選前不合併統一資源,選後可以馬上合併。

儘管說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、也沒有永遠的敵人,所以要選對邊,講對話,才會對自己的政治之路有所益處;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,只是這份理所當然,卻失之實名焉。

可以料想的是,「政治酬傭」在確定黨的候選人之後,一定就會開始,可能沒有講得很明白,但是一定心裡有打算。不管是哪個黨的哪個候選人都是如此,當然政治酬傭不是不好,只是也要看一下努力的程度,是不是值得他去坐上該位子。

這個感覺就像是今年一月的時候,曾經有一位在學術領域上頗有「收穫」的教授,請我幫忙他約國民黨的「高層」,而這位高層是他的大學同學(並且感情很好);同時,這位高層的確很高,我也相信他在選後一定會入閣,那教授找他要作什麼呢?

就是「與他商討個人在兩岸關係上的政策研究,希望能夠給予一些意見」。

很好,可以四五年沒有聯絡,一但等到國民黨有機會的時候,立刻要我聯繫並且邀約,雖然這位教授並沒有講明其動機,但是看到他在赴會結束後,回到辦公室的那個笑容,就已經說明了一切。

這樣其實,就對照到了宋楚瑜在勝選晚會上的那個笑容。都是想要坐享其成的笑容、都是想要分一杯羹的笑容。不管背後所付出的動機如何,或是想要為國家作事情的想法如何,看在努力為馬英九候選人(要改稱為馬總統)競選的人們眼裡,是不是有著不敢言的言呢?雖然目前尚未知道馬英九的人事案會如何安排,只是萬一中的萬一給這些人坐上去,實在讓未來台灣的政治人才心寒啊。

其實,我也不是不認同宋楚瑜、或是教授(這位其實我比較不認同)的能力,只是政治的道路上需要人才遞補,看看民進黨敗在哪邊?就是青黃不接,永遠出現的高官臉孔就是那幾位,以往在野黨的青年人才到執政黨過後走了多少個?希望給青年政治人物一點機會,也是給自己的政黨一點機會,不是嗎?

最後,我票還是投給「馬英九」了,雖然兩組候選人我都不是很喜歡,但是就我唸過政治學的感覺而言,效法「杭廷頓」的理論,真正的民主深化,要再第二次政黨輪替才算成熟。根據以此的理論,我也再馬英九的框框之上蓋下了選票章,雖然心中百感交集,但是我並不後悔投下去,因為對我來說,這算是一場政治學理論在台灣的「政治實驗」,我也希望看看這份實驗能夠走到怎樣的程度。這就是我投給馬英九的原因,很濫吧。

胡忠信在當天晚上的政論節目中,提到了有關李登輝、陳水扁、馬英九三位總統,認為李登輝完成了「民主化」,陳水扁完成了「本土化」,馬英九就應該要走他的「全球化」。的確,沒想到平常虎濫成慣的胡忠信卻一語道破啊。也希望馬英九能夠在國際、外交上完成前人所不能,把所謂的政治議題放在一邊,經濟牌才是目前台灣所需要的面向。

總言之,希望民進黨在這次的慘敗之後,好好反省黨內的路線,是不是基本教義派的路線錯誤,還是黨內紛爭的情況繼續,都必須要受到一番的檢驗。畢竟台灣還是需要民進黨來制衡,除非有下一個民進黨出現。同時也希望國民黨在立法院、行政院、總統府一把抓的狀況之下,能夠對於公投法作一定的修正,以及在憲法上能有彌補的動作,不然這種不三不四的憲法,沒有辦法有效行使監督權力者的制衡之下,誰都不能肯定未來是不是又會出現一個「陳水扁」。




P.S
說到這次的選民結構,的確看見了一個好現象,2004年與2008年兩次大選,中間選民都成為了決定勝負的焦點,這對於兩個政黨來說都會是一種監督的意義,寄希望極端的話題能夠多作修正,因為在漫長道路之中行走,步伐必須穩而重,不是急速的走完才能夠解決事情。

某個選舉理論提到過,在政治光譜上,中間路線被認同的機會絕對會大於兩邊的極端,不過這個什麼理論我也忘記了,真糟糕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romwu 的頭像
    aromwu

    左派、右派,不如一個蘋果派

    arom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