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會人類學家-王嵩山曾說過:

食物的功能可分為兩種

1.作為日常消費行為必需品

2.作為節慶日某種程度上的祭祀信仰


用米食做成的粿來作譬喻好了

對中國人來講,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令莫過於年節了。

年節一到我們要吃「發糕」「年糕」等來慶賀一年的到來並且希望來年順利


年節過完後,最大的日子當屬清明節了

清明時節,當家家戶戶都在為祖先的墳墓祭祀時。

祭拜的禮品除了牲禮,水果等外。當要有粿類食品。

這時粿類又可分為兩類來作區分:

祖先的墓若為老墓,當用「紅龜粿」來追遠彌思。

祖先的墓若為新墓,當用「鼠鞠粿」來表達心中對祖先的思念。

啥叫「鼠鞠粿」,其實簡單的講就是「草仔粿」,

因為「草仔粿」本身是由鼠鞠草作成的,所以有稱「鼠鞠粿」之名…


此外,到了中元普渡時,因應各地普渡習慣差異之外,常有所謂的「看牲」貢品。

「看牲」也是種粿類的食物,將外表做為牲畜的樣子,使得外地好兄弟得以取用。


接著到中秋節,人人都以為應該是要吃月餅的時刻,跟粿類有啥關係呢?

其實不然,在早些年的時候,我們的祖先都是用「麻糬」來作為對中秋佳節的祭祀。

因為我們都聽過,月兔在月亮上擣藥的的傳說,因此人們在民間也要擣「麻糬」。


最後到了冬至,大家都更清楚了。

「湯圓」,無論是在電視上還是媽媽的廚房中,都會是強力推銷的一品。

因為在民間習俗中,認為到了冬至的一刻,吃下紅白相間象徵的金銀財寶湯圓後。

才是真正的長了一歲。


話說回來,米食產品相當多,為何都是用「粿」來作祭祀呢?

這是因為若用單獨的米飯作為祭祀,有人神鬼不分的情形發生。

於是,將米漿作為粿類,無論是外型上,還是用詞上,有較為吉祥之意

因此會衍生出「發糕」「年糕」「紅龜粿」「草仔粿」「湯圓」等等的食物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OK,老實說,以上的內容不是我自己腦袋中的知識

是昨天看了公視的某某節目。想說將它用文字記述下來好了。順便分享一下。

倒是王嵩山這個學者,看過他幾篇文章。

剛好這某某節目採訪了他,所以讓我印象特別深刻。


問我為啥會想用文字寫下來,

單單只是覺得,處在這個社會中,我們應該用更多的心力去體會先民的用意。就這樣丟了多可惜。

文化的要義不是只像王曾才老師所寫的書名這麼簡單,

實際的去看待、體驗。用另外的角度來看也是種社會學的實踐。

OK 這個時候又要說鄧小平三度復出時所講的名言了

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」

學習了知識,更要去實踐。就針對食物一項來講,也才能說上「食之有味」囉。


另外,我昨天晚上在收看這節目時,有種很哀怨的感覺,

因為本身極度不喜歡在晚上或是深夜收看有關食物的節目。

肚子餓了不打緊,外面還買不到才難過。當然以我的體積容量來算,真的不能再吃了~~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om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