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的課是「中國文化研究」,由劉勝驥教授所開設的,劉老師是個看起來和藹的老師,只因為老師早認識了我,我就成為了班代表。果然,這真是美好的一天之筆記的開始……。
這次課堂主題是「中西文化的接觸」
老師用湯恩比的《歷史研究》與杭亭頓《文明秩序的重建與衝突》兩本書的理論來詮釋現今文化的消失與融合的轉變意涵,儘管存在著許多不同與彼此的文化,也持續的在融合彼此不同之處。
當中,老師提到了一個點,讓我思索著最近唸的一本書─遠藤周作的著作《深河》。這世界上許多的文明都是可以容忍對方的存在,但若換改以宗教為核心的文明,就顯出具有強烈的排他性。不准你的神跟我的神是相同並論的。《深河》的故事也是這樣大概描繪著:一個天主教的神父,去到了印度恆河邊,背負著印度人的轉世說,將一個個從印度各地或走路或搭車的方式,來到恆河邊等待死亡與轉世,卻在目的地到達之前倒地不起的人民,一個又一個的以肩膀背負著他們的信念,走到了恆河邊,望送著他們火葬、或屍體隨河水移往下個輪迴。
一位神父,被天主教學院稱異端的他,用他所信仰的神之名,來到了印度教的地方,用近似耶穌背負著十字架的原罪,背負著印度人民的轉世信念。原來,神父相信他心目中的神,若走到了恆河邊,也會將十字架放下,背負著當地的人民,只因為祂與人民的心中,皆有著不可忤逆的信念。其實,遠藤周作筆下的神父,不正是我們這個世界所需要的,不管是伊斯蘭的神、基督教天主教的神、佛教的神、印度教的神,都是透過人的信仰轉化成一種堅定的信念,但是,目前卻活在爭戰之中。因為,自己的神才是正統,這個世界不需要所謂的泛神論者,只需要一個堅定的信仰,一個不容侵犯的神。
回到課堂來,杭亭頓的文明衝突論,提到了儒家文明在中國興盛,這點是老師大為駁斥的。說明杭亭頓不懂得中國的儒家文明,也不懂儒家文明思想跟毛澤東思想的差異。這倒是真的,社會主義下的中國應該是無神論的,又何來儒家信仰之說呢?當然現在的中國是不是社會主義,還是在社會主義初階段論打轉?這個問題由溫家寶在今年兩會開會之前,於新華網署名發表的一篇文章─〈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〉,就提到了當前中國社會的主義思想與歷史任務,仍舊停留在中國社會主義初階段,要邁向社會主義之前,要先回過頭發展資本主義,以滿足發動社會主義前進到共產天堂的條件。因此該說現在中國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?想必昭然於心。
畢竟就如同張五岳老師前陣子提到的,自改革開放後,中國已經幾十年沒提過社會主義初階論了,現在由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提出來,不正透露出中國目前的改革狀況嗎?而這個月16號在兩會上一項重大的法案─物權法,即將在第十屆第五次人民大會中通過第七次的審議表決,這項法案的通過也正說明了中國要恢復私有財產制。那麼這樣還算是社會主義的初階段歷史任務嗎?想必走回頭看看,應該要稱作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吧。
而這次兩會的焦點除了物權法跟所得稅制改革以外,想必就是為了明年即將召開的十七大黨代表大會的接班佈局吧。想當然爾,下一梯的接班人即將出爐,個個都說是遼寧省委書記、省人大常委會主任─李克強先生。這樣的接班跟以往由強人鄧小平欽點的胡錦濤接班模式,局勢又大不相同了。若真的是李克強接班,要如何面對需要走上制度化的接班問題,以及如何因應其他政治強人所帶來的左右派問題?可能都會是十七大所衍生出的問題。
因此,在今年初由中評網轉引自學習時報中的一篇名為〈民主是個好東西〉文章說起,這篇是由胡錦濤的著名智囊─俞可平所寫的,這位不到五十歲的年輕人寫出這篇文章,又身為高層的智庫之一,文章一出誰與爭鋒,更是說明了這樣的趨勢是在共產黨內發酵的─民主制度正在默默運行著。在此節錄一些文章內容:
「……民主是個好東西,不是說民主是無條件的。實現民主需要具備相應的經濟、文化和政治條件,不顧條件而推行民主,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性的結果。政治民主是歷史潮流,不斷走向民主是世界各國的必然趨勢。但是,推行民主的時機和速度,選擇民主的方式和制度,則是有條件的。一種理想的民主政治,不僅與社會的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水準、地緣政治、國際環境相關,而且與國家的政治文化傳統、政治人物和國民的素質、公民的生活習慣等密切相關。如何以最小的政治和社會代價,取得最大的民主效益,需要政治家和民眾的智慧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民主政治也是一種政治藝術。推進民主政治,需要精心的制度設計和高超的政治技巧……」
「……我們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,對於我們來說,民主更是一個好東西,也更加必不可少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說過,沒有民主,就沒有社會主義。最近胡錦濤主席又進而指出,沒有民主,就沒有現代化。當然,我們正在建設的,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。一方面,我們要充分吸取人類政治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,包括民主政治方面的優秀成果;但另一方面,我們不照搬國外的政治模式。我們的民主政治建設,也必須密切結合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現實條件。只有這樣,中國人民才能真正享受民主政治的甜蜜果實。」
接著,還是要平心靜氣的回到我的課堂來,老師在課堂結束薩伊德跟杭亭頓論述爭辯後,拋出文化接觸的分類,整理列出了幾項類型的接觸:
1. 吸收融合。例如:自強運動、維新運動。
2. 獨立自主。例如:老師沒講。
3. 革命自生。例如:孫中山革命、毛澤東革命。
4. 去中國化型。例如:五四運動、民進黨去中國化。
5. 衝突抵抗型。例如:義和團事件、文化大革命。
特別提出所謂的去中國化型。制度化的用偏激態度以去除文化或是文明,往往會造成社會上呈現極端的二元化,以及社會緊繃。五四運動時期,便掀起了中國新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爭戰;而民進黨去中國化便造成了台灣內部的中國與台灣之爭。而這樣的制度內的耗損,往往會讓文化保留住,但是卻又造成了一些不該出現的問題,如同我們的政體,到底是要總統制好,還是內閣制好?現在仍是一個爭論的問題,但是我們的經濟已經沒辦法在爭論下去了,看著韓國的經濟崛起,台灣只能在四小龍之中敬陪末座,在最後一名的位子上,還說著自己要獨立、要正名、要憲改、要發展。
好吧,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中,告訴我你要怎麼做?
其實上面文章內容,是開學兩個禮拜下來有印象的老師課程講述,配合自己腦袋的鬼扯方法論,將所有老師講的東西一併講齊,成為具有本人詭異特色的鬼扯筆記。如有錯誤,敬請原諒與指正。
閱讀完如有不適,請盡快就醫。
好冷。
留言列表